选择地区/语言

南都专访董事长燕金元:见证中国医疗器械“从无到有”“走向世界”

2020-09-04


转载自:南方都市报《28年前被特区“科技重奖”吸引,见证中国医疗器械“从无到有”“走向世界”》


8月14日广东宝莱特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246,以下简称宝莱特)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财报,报告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767.6%。在具体收入结构上,欧美发达国家订单量呈大幅度增长,宝莱特顺利完成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客户群体的升级。


与特区一起见证非凡

这份喜人的成绩单,是对宝莱特的肯定,也是宝莱特完成一段质变之路的里程碑。宝莱特表示,公司质变之路第一步,是27年来对监护仪和血液透析两大核心业务的品质坚守。目前,公司与子公司共拥有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共49项,外销主打产品通过了欧盟CE认证、美国FDA510(k)许可、美国NRTL产品认证和加拿大产品许可证书等,连续11年获评为“广东省药监局质量信用A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作为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在德国研发、生产的血液透析的企业,宝莱特无疑是珠海特区成立40年来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快速成长型企业。


从一个不到10人的工厂起家,到具备叫板GE、西门子等国外大品牌的实力,后遭遇“收购风波”丧失大部分市场资源而陷入困境,再依靠自主创新重新崛起,成为国内医用监护、血透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并成功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在国外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宝莱特起伏的成长故事背后,是特区企业家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不屈的韧劲体现。


“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沉浮了三十多年,见证了中国医疗器械的从无到有。宝莱特能够发展到现在,核心理念就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企业除了挣钱,还能创造社会价值,这样才会走得长走得远。”宝莱特创始人、董事长燕金元说。


宝莱特创始人、董事长燕金元


初识特区:用机器换宝马

同当下珠海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一样,燕金元来珠海的故事,同样也缘自1992年珠海的“百万科技重奖”。在此之前,1989年从西安交大硕士毕业的燕金元,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26岁的他选择了南下寻找工作。初到深圳,他就迷上了这座城市,“热火朝天的改革吸引了我,感受到这种活力后我马上决定留在深圳工作。”珠海科技重奖推出后,燕金元选择了再次创业。他带着在深圳结识的小团队来到珠海,创办了宝莱特。


刚创业的宝莱特,“家底”少得可怜,整个公司算上销售不足10个人,既没有资金链的保障,也没有银行贷款,只有珠海奖励的10万元和配置的2000平方米办公厂房,“我们就用这10万元和办公厂房开始了国内首个医用彩色监护仪的生产。”燕金元至今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


燕金元回忆,初到珠海时,他感觉生活极其不便利。交通上,深珠之间道路不通,从珠海到深圳得乘坐渡轮,前前后后得花费五六个小时。沟通上,那个年代电话尚未普及,“我好不容易花了2万块钱买了部大哥大,开通又花了6000元,结果等了三个月才能真正使用。”燕金元顿了顿 ,接着说道,“不过,地方政府对于人才的渴望,珠海与深圳政府别无二致。”


珠海对人才的渴望折射在了燕金元身上,创业初期,公司缺资金、招聘缺平台,燕金元就去深圳招聘,“那时候缺钱,不能进人才市场摆摊招聘,我就在外面举着牌子招聘。”资金周转不灵,他变卖了在深圳的个人资产来维持公司的运营,“我按照深圳的薪酬水平给员工们发工资,给大家发红包、请吃饭。”燕金元回忆,吃完饭后大家常常一起回公司加班,凌晨时还会给研发人员煮鸡蛋面条当宵夜,“那时候大家热情都特别高,我陪着大家一块加班,哪怕到凌晨一两点,也一定要把产品做出来。”


人才有了,产品有了,该怎么赚钱呢?燕金元笑称,他们采取了“做一台,卖一台”的策略,“那时候医疗器械属于稀缺产品,每次有展销会我们都得加班加点地生产。”1994年,成立仅一年的宝莱特公司去广西参加展销会,“我们带了一车的机器,开了两天两夜的车去广西。”靠着这车机器,宝莱特公司换回了数十万的资金。


“就连当年公司开的宝马,也是用机器换回来的。”燕金元回忆,广西展销会期间,一家医院缺乏资金,宝莱特公司便免费赠送了医院几台机器,作为感谢,医院回赠了宝莱特公司一台宝马,“那个年代开宝马,绝对算是非常不错的企业了。”燕金元笑道。


深耕特区:从特区到世界

彼时国内医院使用的医用监护仪,大多由国外品牌生产,价格较高。而宝莱特生产的监护仪不仅拥有国外品牌的“品质实力”,也极具性价比,一问世便受到了市场的青睐。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宝莱特的产品已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并具备了与GE、飞利浦、西门子等国外品牌“叫板”的能力。


2000年,为了做大做强,宝莱特开始了引进战略投资的步伐,并成功进行了股权改造,也就在此时,GE公司试图对宝莱特进行收购。“当时谈的条件是,可以保留宝莱特这家公司,但三年不得涉足医疗仪器行业。”几经思考,燕金元同意了这笔交易。


很快,宝莱特针对这起收购做了大量工作,清库存、减员工、缩资金,同时也放走了被迫放弃了与GE的合作,“那时候我们的销售部门几乎没有人了,只有研发团队还保留着,但仓库里已经没有货品了。”


猝不及防中,SARS爆发了,产品一瞬间变得供不应求,“我们仓库里没货,只能临时去采购再组织生产。”然而,疫情的走向总是出人意料,6月份,病例数突然清零,生产的设备无人收购,“我们没有从SARS疫情中得到任何发展”。燕金元顿了顿,“不过,如果不是经历过这些波折,也就没有今天的宝莱特了。”


遭遇“收购风波”后,宝莱特几乎又是白手再起家。但凭借着过硬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业界口碑,在经历了3年的“疗伤”后,宝莱特逐步恢复了以往的元气。到2006年,宝莱特的年产值回升到了2002年的水平,年销售收入超过了5000万元,市场份额得到迅速提升。


2011年初,宝莱特向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材料,同年7月19日,不到一年时间宝莱特就正式在创业板挂牌上市。“上市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信息,宝莱特由一家区域性的公司变成了一个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公司。”据他介绍,除了珠海总部,宝莱特公司在江西、天津、辽宁等地均有产业园与研发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宝莱特在德国同样拥有产业园,“我们是中国第一家在欧洲有产业园的医疗仪器公司。”燕金元说道。


展望特区未来:振兴中国品牌

“2020年的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宝莱特公司来说是一场大考,所幸,我们成绩不错。”燕金元说道,“疫情期间我们的产能大概提升了8倍。”疫情期间公司如何安排复工?燕金元回忆,因为生产存在周期,疫情伊始,公司只能卖仓库里的货品,“我们把全珠海的员工集中起来,有多少货卖多少货,同时紧急找人组织生产。”


生产同样困难重重,燕金元介绍,那时候很多供应链厂商无法复工,宝莱特便想办法帮助供应链厂商拿到复工证明,“我们到珠海市、广东省乃至国家发改委申请证明,希望整条供应链厂商都能尽早复工。”在多方努力下,1月27号,生产线顺利复工了。


为满足市场需求,公司实施24小时两班倒的生产模式,这种状态从一月底一直持续到了六月底,“北京的生产线同样人手不足,我们甚至从珠海往北京加派了工人。”燕金元介绍。


燕金元说,这次疫情增强了他对中国医疗供应链的自信,“就这次疫情来说,中国企业是响应最快的。” 他表示,中国供应链的竞争能力是欧美国家无法替代的,至于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尽管他们人力成本低,但制造能力不足。因此,从短期来看,中国的供应链能在世界上具有别样的竞争优势。


燕金元认为,宝莱特成长于珠海,政府支持和产业配套都很重要,今年是珠海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宝莱特也陪伴经济特区走过了青年时期,在这风雨27年,珠海政府也给予宝莱特对科技创新研发相当大的支持,现在,无论对珠海经济特区还是宝莱特,都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契机,在这片聚集了巨大发展机会的大湾区,宝莱特与珠海经济特区将继续携手为振兴中国品牌贡献力量。



01

南都:宝莱特在珠海下一步有何发展规划?


燕金元:我们会持续加大在珠海的投入,公司此前已经在金鼎拿了一块地,正在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区,可能会引进的一些跟医疗医药有关的公司,宝莱特的第一个总部基地也会设在那里,建成以后我们在珠海的总产值估计会超过20个亿。这个产业园的设计标准比较高,除了总部基地,也是我们全球的研发研发研发中心,我们以后要从全球引进人才,包括国内的博士后工作站都会设置在金鼎产业园。


02

南都:宝莱特做强做大,您觉得最重要一个元素是是什么?


燕金元:我觉得第一还是要有信念,就是要想着把企业做大做强,创造社会价值,如果没有这个信念,就可能会做一些短视的决策,把公司带偏。现在每次新员工入职的时候,我都跟他们说,在宝莱特工作除了拿到一份工资,你们做的产品还能够救人,能够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这个是跟你在一般的公司不一样的。创造社会价值,这才是我们想要做的东西,这样企业才会走得长走得远。